一、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香连片
【处方组成】萸黄连,木香。
【剂型】片剂
【药品类型】非处方药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粘。
【处方溯源】香连丸(《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
【方解】方中以大量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伍以少量木香行气止痛而除腹痛、里急后重;取吴茱萸制黄连,既制黄连之苦寒,又能调和肝胃。诸药相合,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之功。
二、现代研究
【中医理论】中医认为本方证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火犯胃则胃失和降,故可见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夜起频并,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瘦弱。治则当以清泻肝火为主,重用黄连直折火性上炎之势,泻心火使其不克肺金,则金能制木,木平而火降。肝火得清,则不很逆犯维;黄连亦清泻胃中湿热,佐以吴茱萸有去性存用之意,加木香辛可行气,“能通利三焦,泄肺以平肝,使木邪不克脾土,气行而滞亦去也”[1]。
【上市情况】
【对照药品选择】“香连片”已被现行《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质量标准明确,符合《同名同方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具有充分有效性、安全性”品种的规定,且该品种为湖北香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独家品种,可以作为同名同方药的对照药品。
【处方药味】
【临床试验】
“香连片”临床适应症主要用于慢性胃炎,腹泻,菌痢以及肠炎等。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黄林[2]等选取10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受试者(对照组50例,胃复春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均应在饮食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行服药,且入组时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合并疾病和药物、患者用药依从性及以及临床诊断类型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lβ(IL-lβ)及白介素2(IL-2)水平,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上腹胀满、胃脘痛、反酸、口苦、恶心呕吐的症状积分,并统计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上腹胀满、胃脘痛、反酸、口苦、恶心呕吐的症状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上述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香连片能较好的缓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上腹胀满、胃脘痛、反酸、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lβ的产生,促进抑炎因子IL-2的分泌,提高机体的抗炎能力,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关丽愉,胡华华[3]选取3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受试者(对照组90例,安慰剂),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270例,给予香连片1.5g/次,3次/天;治疗四周后①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腹泻愈显率(痊愈率+显效率)分别为57.25%比22.87%;总有效率分别为86.13%比44.75%(FAS)和87.89%比47.36%(PP)。②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腹痛愈显率分别为47.07%比17.01%(FAS)和48.57%比18.79%(PP);总有效率分别为83.67%比42.49%(FAS)和84.74%比43.92%(PP)。两组患者的腹泻和腹痛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香连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
3.急性腹泻
夏扬潮,韦天灵[4]选取130例急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均予常规补液、口服蒙脱石、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加服香连片治疗至出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5)。腹泻平均持续时间对照组为(6.25±1.64)d,治疗组为(4.82±1.59)d(t=5.04,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表明,香连片可明显缩短急性腹泻的疗程,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服香连片治疗腹泻可取得较佳效果。
【药理研究】
1.抗胃溃疡作用:张氏[5]等研究香连丸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的作用机理。采用Shay-大鼠幽门结扎法。观察胃液中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改变。结果显示,香连丸可使血清中PGE2浓度明显上升,其作用强度同西咪替丁(70mg·kg-1)基本相同,而对EGF的影响不显著。
2.抗腹泻作用:谭氏和席氏[6-7]分别观察香连丸对肠胃功能的影响,发现香连丸能延缓胃排空,抑制肠内容物推进,并有镇痛,抗炎,止泻作用,但对小鼠排便反射无明显影响。
3.抗菌作用:体外抑菌实验发现,香连丸对消化道主要的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MIC个于3.12 ~50.00mg/ml之间。其中,志贺氏痢疾、肠炎杆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对香连丸高度敏感[8]。
【参考文献】
[1] 沈姗怡,栗亚楠,赵志恒,等.左金丸类方浅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03):49-51.
[2] 黄林,杨洪伟,邓树忠,等.香连片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05).
[3] 关丽愉,胡华华.香连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J].健康之路,2017,16(01).
[4] 夏扬潮,韦天灵.香连片治疗急性腹泻65例临床疗效观察[J].内科,2009,4(05).
[5] 张秀萍,刘环清,王俊,等.香连丸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E2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10):56-57.
[6] 谭晓梅,龙群.香连丸有效部位镇痛、止泻、抗炎及小肠推进的药效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3):499-500.
[7] 席建堂,杨敏生,孙明忠.香连丸对肠胃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6,27(4):503-504.
[8] 张友菊,最素华,周邦靖香连丸等4种方剂及其组成药物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四川中医,1999,17 (9):9.